暑假来了,朋友圈的家长们都在热闹讨论假期旅行的话题。
有吐槽机票价格飙升,“抢票堪比春运”的;
有晒高铁票、酒店预订截图的;
还有一边抱怨,一边乐此不疲规划行程的。
他们做满了规划,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湖海,带着孩子在各大景点间奔波,拍照、打卡,仿佛旅行就是教育的代名词。
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隐忧:
有些孩子看似见多识广,却在旅途中变得浮躁;
有些孩子对风景麻木,对文化无感;
甚至有些家庭为了追求“诗和远方”过度消费,榨干了钱包。
于是,他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边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热忱推荐;
另一边是,“建议普通家庭,不要带孩子去旅行”的冷静反思。
谁对?谁又错?展开剩余88% 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看完这篇,或许你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带娃旅行
不是为了让他“见世面”
相比于见世面,旅行过程中的高质量陪伴,才是带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偶遇一些气味、场景,就被唤起早己遗忘的童年记忆。
我们三岁前的吃喝拉撒睡这些琐事也许会忘记,但是一些重大的事件,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强烈的情绪感受,还是会记得很清楚的。
而旅行,是能带来各种情绪体验的。
虽然孩子可能长大以后会忘记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叫不出来地名,说不出做过哪些事情。
但是让他感到快乐、温暖、新奇、震撼的情绪感受,一定会潜伏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在某一瞬间被激发出来。
特别是与家人们在旅途中温馨的情绪感受,在未来他遭受困境磨难时,一定会是治愈他的良药。
或许他会记得,浪花拍打在脚肚子时,全家一起哈哈大笑的感觉;
记得遇到美丽的景色时,爸爸妈妈一起赞叹、出神凝望的感觉;
记得爬到半山腰,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着看着远处群山绵延、大海奔流的感觉。
当然,即使没有这些所谓的“意义”,只要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只要我们乐在其中,享受这段旅行,这些一起陪伴的时刻就已经是意义所在了。
即使最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脑海之中。
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见过的风景。
旅行
是让孩子和万事万物产生链接的过程
孩子成长过程中,既离不开读万卷书,也少不了行万里路。
一个是汲取前人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当下答疑解惑;
另一个则是面对面和不同人、不同思想、不同事物的交流和碰撞,身临其境地受教育、感知文化带来的差异性。
读书是孩子的精神食粮,旅行则是营养补剂,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孩子创造力。
15岁的自媒体博主王南皓有一期视频,以孩子的身份告诉家长:
孩子不爱读书是因为玩得不够多,见得不够多。
作为小县城出身的孩子,他非常幸运在哥哥的带领下出国旅游,而他周围的同龄人并没有这个机会。
在此之前,他认为英语就是背课文,无论家长、老师说了一万遍英语有多重要,他都无法深刻理解。
出国后,他发现英语可以点菜、点饮料,用词汇能和对方简单交流,英语的重要性在此刻具象化,这也让他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他想要主动学好英语。
他还在旅行中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国家,那些孩子浑身都散发着自信。
回过头来,他想起来身边也有一些哥哥姐姐,只能赚了钱再去旅行,但等他们赚到了钱,却很难跳出现在的生活,很少有机会去旅行,这在他看来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因此,他呼吁所有家长,有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去玩,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奋斗,而不是空给孩子讲道理,唠叨多了,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成长。
就像哈佛女校长所说的那样:
“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所以,我们的孩子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 了解整个世界也应该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无论看书、影像资料还是和别人聊天,有时候都不如自己置身其中地去感受和了解重要。”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血肉;人生也没有白走的路,翻越的每一座高山都将成为你的勋章。
看过一则令人感动的母子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子淘淘旅行。
为了能让淘淘融入社会,这位妈妈鼓起勇气带着儿子走出舒适圈,她希望通过接触更热情和善意的人群,让儿子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地铁里有人问路时,为了让孩子感受自我价值,她鼓励儿子主动帮忙。
在山西煤炭博物馆,淘淘也会和同龄男孩主动聊天,知识丰富的他还能担任讲解员。
淘淘从3岁到14岁,走过40个城市,起初也有陌生人投来不解和异样的眼光,甚至吼骂母子俩。
可随着脚步越走越远,淘淘也愈发地懂事和成长起来,他已经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独立购物……
旅行中,淘淘更是对生活的烟火气产生了兴趣,和妈妈一起制作美食,拿起牙签给刺猬包子划出一身盔甲等等。
这些都是淘淘妈妈排除万难,坚持带孩子出门旅行的积极反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真正大格局的父母,往往都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旅行,毕竟在孩子漫长的人生简历上,成绩不过是一时的光环。
旅行的过程,是孩子和万事万物产生链接的过程,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它能在无形中赋予孩子不服输的韧性、快乐充盈的内心以及深邃广博的智慧,而这三样,终究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无功利心的陪伴
才是最深的滋养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曾说过一个观点:
“和孩子一起出游,是你能给予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创造最美好时刻的机会,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 所以,带娃出游时,请跳出功利化思维的桎梏,不再想着“旅行的意义”。放平心态,放下焦虑,不慌不忙。
或许你会发现:
当你带着“松弛感”赶路时,神经不再时刻绷紧时,能收获更多的畅快,假期也能拥有更多值得铭记的时刻。
发布于:河南省粤友配资-股票如何10倍杠杆-如何配资-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